爱莲——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这样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秋日里萧瑟的美景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创作灵感,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便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声声慢》,还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则是端午节常听到的名篇——《爱莲说》。

篇章赏析

《爱莲说》即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现对荷花的爱慕之情一节,虽然白居易的《离骚》和《八十自述》抒发人生的绝唱,而《爱莲说》却是他笔下的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品。

篇章共四个部分:“绿叶杨柳黄鹂嘴,一点残红欲尽时,更把桥边明月照,无奈别离堪白头。”适从荷叶上拈出点水滴, 落在手上,因观之细致,莲花的千丝万缕怎能不为人赞叹。当客人詹远来访,白居易看到他手腕上的莲花花瓣,触景生情,即席谈及荷花。“心无归处,知何方?久留芦洲卧翠波,水院山房度长日,自怜幽梦醉梳妆。”荷花的千姿百态、它那奇妙的成长过程在他笔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时反映了白居易悠然自得的生活。“燕子栖来花又落,日暮乡关何处?烟波江上使人愁,唯有横塘跨虎丘。”酒醉墨客白居易向路人垂让一片荷叶,但这不是一片普通的荷叶,它表达着对往事的怀念,寄托了无限哀思。最后一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莫学白蛇娇。”将白居易的思索与对物的爱凝练了出来,全诗唯美主义倾向明显。

诗人的墨宝

白居易具有超凡的才华,他凭借着极高的洞察力和诗歌创作天赋,留下了一生的墨宝,其中《爱莲说》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他的诗作中,很少出现那种骄傲自大的情感表达,反而更多的是对自然界万物的敬畏与钦佩。荷花在白居易的笔下成为了一个美丽而又脆弱的女子,是纯洁、高贵且婉约的化身。莲花的形象被白居易赋予了灵魂,激励着读者更多地去发现自然的美。

情感的表达

白居易借荷花几许片瓣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借着诗中荷花在岁月流逝中如同人生般自然而然地凋零来表现花开花落,生离与死别,这也象征了人生,或许是诗中的虚无飘渺,亦或是作者对这一切的执念。

白居易笔下的荷花,不仅有形象之美,更有情感之美。正是因为这种让人感动的情感美,在白居易笔下的荷花心中,融入了更多对家国与民间苦难的关心。几百年过去了,白居易笔下的荷花和爱,仍在人们的心中开放着。

结语

《爱莲说》不仅是一首写自然景色的诗,更是对人情世故的一种深刻思考,这是白居易心中情感和思想的流露。夫人生如草木,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要在这道喜爱自然的光中,乘着诗歌的翅膀,飞向更深层次的领域。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唐)白居易

余观自华芝始,不意都池乃爱莲第一人也。先是池中荷叶田田,漫漫可数,而芙蓉出水,郁郁不知所之,数茎红霞举头彩露凝,倚风摇曳,其容欣然可爱者,不啻百中取一。奇则有之,而不妍,乖则可见,而不良;滋味薄,可以谈性,姿态媚,可以研神,況华芝之所不能喻旦,况植之水,非一日之寒哉?

致池下之盆,以红艳斑斓之瓷,俾吐蕊吐心,勃萼勃苞。放之清溪之上,则水为之清,而花为之妍,妍清俱适,是以为品。每一瓣萼之曼延水上,又复婆娑于清风之中,而且其相叠也,映日露之光,以辉映其色,令人忘忧迁怀,不能自已。所以夜行情人至潇湘,沿清溪而上者,非为赏荷,亦为怀人之处耳。

夫荷花之绝色也,其情者何?其开也,或高或低,或浅或深,或曲或直,或媚或雅,或大或小。开而不败,败而不馁,要之而无声,阖之而无难,复之而不嫌,是以自古及今,垂范靡替,为烟霞士客之所钟爱。且夫水之载花也,清也;花之浮水也,妍也;水妍相得而相成,故有佳态;夫水草之在近境者,以贯鱼龙之深浅,所以为妍者,不独荷叶荷花。众芳之所共崇者,攸有迥异。至于良平之瑶台,四时之朝夕,日出而作,日脚而息;春夏之时,池中之荷虽不含英茎,然愚者视之,腾越直上,挺拔欲飞,可谓生长矣;至其含英蕊而秋叶红时,又以风露之气,荇菜之精,而入荷肤,以长茸、生芽、发蕊、期瓣、垂盖、连枝,不见其形之有穷,而纔有始,簇锦披素,稍可极目而数。

细思其华,与之独舞,则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负重轻躯,倚长含笑;或摇宝璧,或拂衣翼,或领凤絛,或振仙扇;而羽扇纶巾,徐来徐往,而神情并寄,则松柏之气奄然而静,天地之心舒然而畅,然后取之以为志耳。今欲述其志,而不知其可言者,志之所不能逮,语之所不能明,意之所不能屈者,其高风绝韵,一何浩荡也!

余至彼时,披拂缘溪而行,缅怀戎首,忽闻奇芳,急趋而下,果有一盆舞衣莲,列置石上,映水成趣。馨近舟中,采而观之,则瓣瓣如逐臭,环环如随风,变幻无穷,而幽香袭人,似有千里之外来香之者,佩服怊然,莫能去也。视其叶,则凌空翘翎,而衰草夙短之兰竟不能及也。簪佩之物,靡所适然,辟害之草,孰与为伍?想而未遑,盆中之莲自开,翩其香舞,煦其华香,遂为余所舞,旁人莫知所为,而余正得其志也。遂命侍者拔其根,假以衣舞,而所舞者,则其叶为裙、其蕊为佩、其荷房为马、其莲子为人,摇身一变,飘飘然仙女萃蕊于空,而众人听者,则如曲水之响,潺潺而不绝。

昔人有言:花红易衰,华而不实;水清则无鱼,人贞而无友。余知之矣,而未知华之盛也有存者,而其性之纯也有不泯者,譬如公侯之于寡,虽困而不亡,惜乎其后之视而不见也!

文章内容

白居易在《爱莲说》一文中,以西京都池爱莲第一人为切入点,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花性、花姿的敬畏。白居易认为荷花虽然只是一种普通的花卉,但其却具有“妍清”之美,兼具媚态和雅致,深得古今烟霞士客的钟爱。同时,他对荷花之所以绝色表示疑惑,笃信荷花之绝色在于其开合之情,即其高低、浅深、曲直、大小等开立姿态对人的情感诉说。

荷花之美在于水草之间的相生相成,这也是荷花得以在水上生长的原因之一。荷花在水上生长,清澈的水体浸润着荷花,使得荷花之性更加纯粹,荷花之姿更加华贵。荷叶叶平、翘翎,田田可数;荷花朵大、娇艳争奇。白居易认为荷花的高雅不是荷叶、荷花单独所能体现,而是荷叶、荷花间的和谐相处所产生的“妍清”之美。即荷花的绝色之美不仅表现在其高雅之姿上,也因为它生长的水草环境,加之四季的凝碧和鲜艳,才使得这一荷花之美如此的绝世品质。

在文中,白居易还描述了他亲身经历的荷花之旅。他在缅怀戎首的时候听闻奇芳,趋之如飞,发现了一盆舞衣莲,无论从花色到花香,都让他心驰神往,不辞劳苦地将荷花所体现的高雅之情表达出来。在他的文字中,荷花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事物,它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一种蕴含着伟大美学的思想。在荷花之中,白居易看到了中华文化传承之美,他认为荷花之美在于其优雅,故而令人沉醉、令人追求。荷花之美,超越生命的存在,它让我们明白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道,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向往的闲适、淡泊、超脱之美,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爱莲(原文及翻译)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江流天地外,同是 sky, 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心中的爱莲,其实就是人生的旅程。

我们像行人一样,漫步在人生的路上,徜徉在江山美景之中。

但是路途中总少不了坎坷,闪过泪水。

正如楚辞中的郁孤台下清江水,多少行人泪。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泪水而放弃。

因为爱莲就像爱生活一样,只有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才会开出娇艳的花朵。

同样的,爱生活的我们,在生命的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才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因此,我们要坚持走下去,才能开出自己的娇艳花朵。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痴迷。

但是有时生命的美好并不在外表,也许是一份精神的丰盈,一颗平凡的心。

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美好,还需要体味内在的美好。

人生路途很长,总会有坎坷,但是面对困难,我们要像爱莲一样,用坚韧的生命力,绽放最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