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刚过,各大银行就迎来了大变革,多家银行纷纷把部分理财产品的门槛从5万降至1万,很明显,这是想大量吸引资金。那么为何各家银行像商量好了一样,在这个时候放下身段降低门槛?

银行失血太快,出现了严重的资产荒

今年,着急募集资金的银行层出不穷,3月,农业银行募集1000亿,4月,交通银行募集600亿,8月,工商银行募集1000亿,10月,华夏银行募集300亿……好像突然之间,银行就缺钱了。

一方面,资管新规加强了对银行资金的监管,以前表外业务现在需要回归表内,这会大量占用银行的资本金。简单解释一下表内和表外业务,表内业务就是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体现的业务,比如吸纳的储户存款,贷款,各种垫资等,而表外业务则不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银行理财等原先属于表外业务。

这样一来,银行的负债就会大大增加,而银行本身就是靠杠杆生存的,当负债增加之后,为了防范风险,银行就必须增加资产储备。各家银行都感觉到额度不够用,缺口都是数千亿级,补充资本金迫在眉睫。今年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在给银行解燃眉之急,不然照这样下去,银行的资金缺口会很快消耗掉存款准备金。

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也迈入了负增长时代。根据2018年各家银行的半年报,绝大多数银行理财都出现负增长,其中,建设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收入65.5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8.29亿元,降幅高达47.08%。

各家银行理财余额统计

市场中货币基金的冲击,保本理财退出历史舞台,再加上银行的理财收益并不高,因此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揽储压力,不能再“嫌贫爱富”,迫不得已把门槛降低到一万,试图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

但实际上,依然有10亿人不会买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7月,全国居民存款余额只有68万亿元。其中,50多万亿掌握在1千万人手里,10万亿掌握在3亿人手里,剩下8万亿掌握在10亿人手里。

大约区间是,有1千万人,平均存款500万以上;有3亿人,平均存款3万多;剩余10亿人,人均存款8000。

理财门槛降到1万以后,受此影响的最多只有3亿人,还有10亿多人依然没有达到这个槛。

而这10亿人也是被平均了的,这其中还包括很多没有储蓄的人。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的一则报告,中国10%的家庭拥有75%的存款,35%的家庭占有其他25%的存款,最后,剩下55%的家庭,他们的储蓄是多少呢,答案是0。

结婚、买房、生子,不止能掏空双方父母的钱包,也足以掏空两个年轻人的积蓄。

在一二线付个首付,至少100万,装修20万,办婚礼30万,再加上买车,蜜月,首饰,婚纱,彩礼,嫁妆……没有上限。

孩子更是一台碎钞机,一年花掉10万是最普通的养法。每年一到夏天,就能看到很多“月薪3万撑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的讨论,补课费、培训费、择校费,动辄几万。

不止是没有存款,很多人身上都背负着巨额的负债。

2016年和2017年,住户贷款分别新增6.22万亿元和7.01万亿元,同期住户存款分别新增5.17万亿元和4.60万亿元。一升一降,很多人的角色就从存款方变成了贷款方。

储蓄下降了,杠杆率却快速提升了,2007—2017年,家庭债务占GDP比重由19%升至49%,很多家庭实在是没有闲钱拿去理财了。

居民债务占GDP比重

再加上投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除了银行,还有很多投资产品对居民存款形成分流。比如互联网金融、公募基金、货币基金等,收益率也高于银行理财利率,因此更具有竞争力。单单是支付宝的货币基金规模就超万亿,远远高于四大行。

随着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和完善,银行理财和储蓄不再是居民的最优选择,银行即使降低理财门槛,也未必能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

预测一下,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会有很多中小银行加入到募集资金的行列,排队上场。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