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金险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很多人可能也不太清楚。比如说领取金额,身故金额,现金价值,等等。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领取金额就是指年金每年释放出来的具体的数字到底是多少,常见的一些养老年金是从被保险人60岁开始,每年领取基本保额的多少,或者每年领取多少钱,投保的时候就可以明确下来的。

身故金额是指这张保单的被保险人如果身故了,那么他的保单责任是什么?有一些可能是保证你固定领取20年,把这个总额算一下,再减掉你已经领取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再一次性的打包给你。每个产品的规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告诉你身故的时候是怎么给钱的。

现金价值,我们常见的理解就是我这张保单退保了,我能退出多少钱?一般来讲,它是固定的,在保单上面都会列出来,每年的现金价值到底是多少。

IRR其实叫做内部收益率,它是计算的一个公式,或者说计算的一种方式,你就简单的把它理解成年金险的实际收益率就可以了。

2.我们在挑选年金险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核心指标?怎么判断一款年金产品好不好?

第一,这个产品现金流释放的时间点和你的需求是不是相匹配的?

举个例子,曾经看到过一款教育金,从18岁到20来岁,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每年领取比较小的金额作为大学教育金,到孩子30岁的时候,会一次性释放出来70%的资产,保单就结束了。

也就是说,他虽然是一个教育金,但实际上在教育阶段只能拿出30%的钱,要到30岁的时候拿到剩下70%的钱,这个时间点我认为设计的有问题,当然我也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设计,因为你拉到30岁,时间够长了,保单的价值显得会比较多一点。

但是从需求的匹配角度来讲,我就是想给我孩子上学的时候用,这就是叫时间点和我的需求是不匹配的。

第二个,就是IRR,就是年金险的内部收益率是多少?给大家一个概念,不需要有太高的期望值。未来如果年金险的预定利率3.5%的话,IRR就可能是在3%以上,也就可以了。

第三个,也是我觉得很多人会忽略的,年金险保单是有现金价值的,尤其是现在很多的产品,会把现金价值高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卖点,比如说我产品你交三年,第四年我可能这个产品的现金价值就已经回本了,你现在退保就没有任何的损失,很多人就会觉得很安全。

但实际上如果现金价值一上来就很高,你随时退保随时解约,都没有什么损失的话,那么就说明这张保单你未来延续下去的可能性也在减小。所以现金价值的高与低,它不仅仅代表了你这张保单退保的难易程度,它实际背后隐藏的是这张保单能不能够延续下去,去实现你资产目标的纪律性的强弱。

3.你刚才讲的现金价值高和低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可能也是很多人购买年金险的一个心理障碍。大家一方面觉得,年金险是个好东西,能给我的老年生活带来一份保障;另一方面又想,一旦买了年金险,万一自己急需用钱想退保,可是现金价值很低,只给自己退那么点钱,那太亏了。而且年化收益才3%多一点,实在太低。对这种纠结和犹豫,怎么看的?

首先,很多人会忽略一点,年金险是一个长期的资产配置,我们不管是养老型的年金也好,还是教育型的年金也好,这些资金释放,或者说我真正用到这种需求,都是比较长时间以后的。但是目前很多人会对资产的灵活性比较看重,缺乏这种中长期配置的一个概念。

面对像养老、像教育这种长期的刚性的需求,其实我们对它的确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时间拉的越长,你能保证的利率就是越低的。所以年金险很多人觉得收益比较低,才3%?4%。

你拿到短期来讲,3%-4%确实不高,但是有哪一个机构或者哪个产品,能保证你一辈子,整体产品的收益率在年化3%?4%,这个是其他产品没有的。所以不要忽略它的长期配置的意义。

第二个,有些人说年金的灵活性不好。大家买年金险为的是一个长期目标,既然我要实现长期目标,就要想尽办法避免在这个目标时间点还没有到来前,避免操作和动用,只有动用的可能性越小,未来这笔钱踏踏实实用到该用的地方,可能性才越大。

所以这里面,灵活性不高,中间动用有损失,实际上它体现的是这个产品给你的外在的纪律性。因为那是刚性需求,你不可以把刚性需求里准备的资金随意动用。

另外一个,年金类保险产品,它有非常明确的确定性,这个确定性有很多种:首先基本不涉及市场风险,它的预定利率该是4.025就4.025,该是3.5就3.5,跟这个市场没有任何的关系。

再有,保单本身它是有明确的资产所属权的,它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都非常明确的规定好了,是谁就是谁。这张保单里的资金、所有权和控制权在谁手里,未来这笔钱给到谁,这个也是非常明确的。

所以,长期的配置、保单的纪律性、保单的资产确定性,从这几个角度来讲,它跟其他的理财产品就有很大的区别。关键在于这个产品是不是很好的匹配了我们的资金需求?当我们的需求和产品对应上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