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多家保险公司推出“隔离险”,保费便宜,投保简单,是比较热门的险种。
近日,一位从事保险业务的工作人员报料,有人同时购买多份“隔离险”,并且算着保险生效时间“被隔离”,从多家保险公司赚取“隔离险”理赔金。
这样的行为,是否涉嫌故意骗保?
小伙两次被隔离
7月25日,在保险公司做业务员的刘女士报料,有人购买“隔离险”并不是为了对冲风险,而是为了赚钱。
据刘女士介绍,2021年年初,她所在的保险公司针对疫情推出了“隔离险”,她把宣传广告发到朋友圈后,远房亲戚赵强(化名)开始向她咨询隔离险的相关细节。
两人简单沟通后,赵强转了100元钱,购买了刘女士所在保险公司的“隔离险”。刘女士为赵强办理了相关保险业务,并告知赵强“隔离险”的生效日期是2021年9月30日。
2022年3月中旬,赵强回大庆因途经高风险地区被集中隔离,向刘女士申请“隔离险”理赔,但是,保险公司审核后发现,赵强的情况不符合理赔条件。
让刘女士没想到的是,第一次被集中隔离两个月后,赵强再次从风险地区回到大庆,又被集中隔离14天。
此后,赵强又向刘女士所在的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购买了多份隔离险
刘女士在与赵强沟通中发现,赵强先后买了多份“隔离险”,而且,他多次被隔离的行为应是有意为之。
刘女士看到了赵强在多家保险公司购买隔离险的凭证,一共有8份。
刘女士称,保险公司“隔离险”的理赔标准一般每天从200元到400元不等,按每天平均300元计算,赵强被集中隔离期间,每天从保险公司拿到的保险金就有2000多元。而赵强被集中隔离在县区宾馆,收费标准是每天80元,除去支付隔离费用以及购买保险的费用,赵强能剩余很多钱。
被集中隔离一次是14天,赵强就能从保险公司拿到数千元保险金。并且,他还先后两次被集中隔离。
业内人士:“道德风险”很难控制
刘女士告诉记者,赵强没有稳定工作,一直在打零工或是偶尔做外卖骑手。
刘女士称,她是从赵强买隔离险的时间等信息上分析出,赵强在购买“隔离险”后是故意“被隔离”以获取保险金。比如,赵强有一份“隔离险”的购买时间为5月15日,生效期为10天后,巧的是,赵强被集中隔离的时间就是5月25日晚上。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隔离险”推出以来,故意骗保、恶意理赔事件时有发生。
多年从事保险业务的陈先生表示,基于“隔离险”的特殊性,恶意理赔等道德风险也很难通过常规手段来控制。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一些保险企业反映隔离险理赔率过高,有些险企为了应对消费者投诉,通过降低理赔标准来维护声誉,导致出现“赔穿了”的窘境。
律师说法:故意“被隔离”或涉保险诈骗罪
那么,赵强这样的行为是否涉嫌骗保?
对此,黑龙江鸿大律师事务所律师秦岚表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交纳保险费,双方之间形成了保险合同关系。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公司应按照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进行审核,审查是否符合保险合同约定的理赔范围。如果符合的话,应当予以理赔。如果不符合保险合同的理赔范围,则不予理赔。如果投保人认为保险公司违法拒赔,可以到法院起诉保险公司,由法院通过审理来认定保险公司是否需要承担理赔责任。
但是,如果保险公司怀疑投保人恶意投保,并且存在为了获取保险金故意虚构保险事故或者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可能涉嫌保险诈骗罪,保险公司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