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儿时的小伙伴聊天。
无意间,大家又提起了去年发生在老家的那件轰动一时的金融大案,那个毁了一百多个家庭的重大案件:
01
存款被骗2600万的农村人
被骗2600多万的,是我老家的一个亲戚,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
一个农村人,还是偏远山区的一个老人,他当然是不会有这么多钱的。
但他实实在在的被骗了这么多钱、而且还是现金。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他是我的一个邻居和远房长辈。
从小记事起,他就是农村小学的老师。
在二三十年前,即便是农村的教师,也是跳出龙门的人,吃商品粮,有地位、人人艳羡。
他太太在家务农,农闲时也代理一些保险类业务。
时间久了,也办理一些和钱相关的事情,有时候是他太太办理,有时候是他负责。
村子离乡镇很远,加上乡镇也比较落后,很多年整个乡镇上都没有银行,直到今天也只有1-2家类似信用社那样的区域性银行。
农村落后的金融环境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最开始村里的乡邻们习惯于把现金放在家里,随着他和太太越做越久,大家逐渐开始把钱放在他那里,他再把大家的钱拿到县城存进银行里,乡邻们也能得到一些利息。
时间久了,他逐渐积累了不错的口碑,乡邻们也习惯了手头有钱就放在他那里、就当是定期存了起来。
农村人比较节俭,手头有点钱都攒起来。或者外出打工赚了钱,或者种地或养牲畜赚点钱,就都存到他那里,到期了就把利息取出来、本金则继续存起来。
不知不觉间,很多家庭把钱存在他那里长达五年、十年,周期长的甚至达到二、三十年。
有部分家庭甚至是两代人的钱都存在他那里,只要不是结婚、买车、买房或者生大病一类的大事,很少会有乡邻会把钱取出来。
他那里逐渐积累了数量可观的一大笔钱,虽然不属于他,但他可以长期、完全、自由支配,甚至不会有人过问。
钱壮人胆。
几年前,他开始尝试着支配其中一部分钱。开始是借给一些人做一些短期周转,从中赚个利差。
慢慢的,他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做一些有风险的事情,比如放贷或者高利贷等。
真正出问题是从2021年开始,他女儿去了省会的一家金融公司上班。
很快他就放了一部分资金在该金融公司。开始是十万、二十万的。在收到高额利息后,他尝试着投入更多的资金。
非常准时地,他每个月都能收到不菲的利息。
大半年下来,“安全”、可观的利息收益让他喜不自胜。
他终于放开了胆子,分批将他可支配的所有资金从银行取出来,全部投入到该金融公司。
据说他甚至鼓动儿媳妇娘家搞出了一大笔资金,也投入到了该金融公司。
毫无意外的,在他把这些钱全部投入到金融公司后几个月,该金融公司老板跑路了。
他和全家人一下子陷入了无尽的深渊,连带着背后信任了他二、三十年的一百多个家庭。
从金融公司老板跑路开始,他就不敢再回老家了。
听闻消息的乡村们欲哭无泪,他老家房子,甚至被泄愤的乡邻们把门窗都砸坏了。人生暮年,却有家不能回……
这就是一个老家邻居身上发生的一段真实的经历。
落后的乡村、匮乏的金融环境、错误的理财观念,还有他的贪婪和淡薄的风险意识,造成了这场轰动一时的金融大案。农村乡邻间的互信,也在这场风暴中被透支殆尽。
02
理财的真相
我和小伙伴唏嘘感慨的同时,我突然回想起了多年前,一个富豪给我讲的那件事:
“就像这颗心一样。”
富豪在我面前一边用双手比划出心形,一边说:
“投资的时候,一开始就像心的最下端一样,从一点点开始尝试;当尝到甜头后,就开始投资更多;当你投的足够多,把所有的资金都投进去的时候,就像到了这颗心的最上端、最大的地方。”
“这个时候,危险就来了。”
“对股市来说,就是泡沫将要破的时候了。对投资来说,就是将要亏损的时候了。”
香港富豪和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正值2015年5月,股市节节攀升,人人眉飞色舞的谈论股票,发表各种牛市声音。
那时的我,只是很认真的点头表示认同,却很难体会这几句话所包含的人生经历和智慧。
多年以后,发生在老家亲戚身上、并牵涉到我家的这件金融大案,才让我真正明白:
收益就像诱饵,把你吸引到游戏中,一步步诱惑你不断加码、直到最后赌上身家性命。
如何识别风险、克制人性的贪婪,则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琢磨的智慧。
对大部分人而言,理财的最终结果就是:
负债累累——你看上的是对方给的利息,人家盯着的是你的本金,而且是你全部的本金。
对方总有办法,点燃你的贪婪,直到把你所有的本金一点点的引诱出来,然后收网、一把收割。
这就是理财的真相,这才是赤裸裸的人性。
正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离你”。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