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大伙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储蓄,为了提升理财收益往往会选择一些年化收益率较高的投资产品,保本保息的高利率存款产品最受大家的欢迎。
不过,最近发生了不少高利率存款变保单的事情,明明是去银行存钱的突然间就变成了理财型保险,提前支取不仅一分钱利息也收不到还会发生大额本金损失,换成谁也接受不了。
本文将从事后和事前两个方面介绍万一遇到这种事情该如何是好。
事先声明,我并不是说理财型保险不好,但不同投资人群的需求是不同的,在需求不匹配情形下误买了保险会带来非常多的麻烦甚至是财产损失。
因此,建议大家认真看完此文,可以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理财型保险收益率高但“陷阱”多
银行能够卖保险吗?
还真的可以,只要取得了保险代销资格后就能在银行代销保险,银报监会还专门出台过文号为银保监办发〔2019〕179号的《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银行卖保险并不违法。
理财型保险的特点是收益率高于普通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但给出的收益率是预期收益率,也就是最好情况下给到的收益率,换言之是不保息的。
另外一方面,一旦购买了理财型保险则意味着不到期无法取回 ,不像定期存款随时能够提前取回,最多不要利息了。
如果遇到用钱的急事想要提前取回资金的话属于违约行为,需要从本金中扣除一定数量的违约金。
因此,不了解理财型保险基本情况的人不建议购买,那么如果被“忽悠”购买了怎么办呢?两种方法可能对您有用。
购买15天内的处理方式
如果你是在“存款”(实际上是购买了理财型保险)后15天内后悔或者发现了问题后的话事情就变得很多简单了。
大部分保险产品存在犹豫期,所谓犹豫期指的是该期限内可以向保险公司提出解除保险合同的要求,保险公司不仅必须同意且要返还之前收取的所有金额。
犹豫期一般为收到保险合同的10日内,但银行代销的保险有特殊规定。
根据《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银行代销保险的犹豫期为15日。
换言之,15天内可以直接要求解除保险合同。
超过15天后怎么办
实践中更多的是过了15天后才发现被“忽悠”买了保险,遇到这种情况后就得走维权途径了。
《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里对于银行销售保险有非常明确的“讲明白”要求。
比如,保险宣传材料要与银行单证和宣传材料有明显区别,不得出现“存款”、“储蓄”等字眼;在投保提示书上明确指出客户购买的是保险产品;合同上用大号加黑字体标出“保险合同”以及相关的风险提示语;应当请投保人本人填写投保单等。
这些要求均指向了一个目标,即让客户搞清楚、弄明白自己购买的是一份保险而不是存款。
换言之,如果银行在代销保险时没有做到的话属于违法销售,这意味着保险合同极有可能被被判定无效,甚至涉及欺诈。
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请毫不犹豫地要求无损退保,对方不愿意则向当地银保监会投诉。
根据规定,银行在销售保险时必须全程录音、录像,这些证据能够很好地体现当时销售人员有没有讲明白,是否存在误导行为。
当然,如果销售人员讲得很明白,合同上也标注清楚了相关提示信息,只是你后悔买保险了想要违约,那么银行并没有责任,也请遵守合约。
事情做好预防更加重要
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也更有效,在购买理财型保险前不被“忽悠”能够省去不少麻烦,给大家讲几点区分存款和理财型保险最简单的方法。
1.年化收益率几乎不可能超过4%
2021年7月起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最高为3.55%,五年期定存几乎不会超过4%。
因此,如果你见到某款产品的年化预期收益率超过了4%要当心了,这玩意不会是存款,大概率是理财型保险或者其它理财产品。
2.不会让你签厚厚的文件
购买保险的时候需要签订保险合同,合同一般都会有好几页,上面密密麻麻的一大堆文字,有的还是用粗黑体标出来的,这种文件明显与存款时签署的业务办理单不同。
但凡看到银行工作人员拿着一本好几页的文件出来时就得引起警惕,询问是否是保险并录音,为将来维权收集好证据。
3.面对面完成业务的不是存款
办理存款类业务时必然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普通人无法进入到柜员的工作场所,购买保险的时候不同。基本上是在大厅或者某间办公室完成,你可以直接站在工作人员身旁没有任何物理阻隔。
以上三点是判断办理的到底是不是存款的简单方法,只要有一条不符合得引起注意了。
在一些小城市及农村地区,银行为了提高效益很喜欢忽悠上了年纪的人或者是缺乏基本金融知识的人购买理财型保险。
最后还是重申一下,理财型保险本身没有问题,有些人还专门会分出部分资金购买这样的投资产品,但如果不符合你的实际需求被错误引导购买的话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财 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