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待遇计算,看似很复杂,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一般人弄不懂,弄懂的人说不清。很多退休人员都极力想搞清楚。如果认真起来,养老待遇计算也没有那么复杂。
1、待遇公式中只要弄清“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养老待遇的计算公式是: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中: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计发月数
这里面,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计发月数都可以通过查找弄到,但“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必须通过计算获得。
2、“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职工退休时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与该职工的缴费工资平均指数的乘积。该指标反映职工在整个缴费年限或连续计算的若干缴费年限中的缴费工资水平。也就是说,要弄清“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就要弄清“缴费工资平均指数”。
个人缴费指数计算公式:由参保人每年的缴费基数除以当地上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得出缴费当年的缴费工资指数。
平均缴费指数:上述如此每年计算一次,到退休时,把每年的缴费工资指数相加,然后再除以实际缴费年限得出的。
3、缴费指数的意义:一般来说,员工的缴费指数与养老保险水平有关。缴费指数越高,养老保险水平越高。人社部规定社保缴费不能低于当地缴费基数的60%,不得高于300%,与缴费指数0.6至3是基本一致的。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