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血腥刘宋(1)
公元452年10月,13岁的拓跋濬登基,这就是北魏的第四任皇帝,史称文成帝。
登基之后,拓跋濬宣布改元兴安,大赦天下,唯独宗爱一党不在被赦之列;不仅无赦,宗爱、贾周等人遍尝五刑之后,夷三族。
北魏这边儿算是告一段落了;拓跋濬刚登基,还有很多事要做,让他忙一会儿先。
咱再来看看,从那场南北大战之后,刘宋这边儿都发生了什么事儿。
咱前面提到刘义隆,还是在大战刚刚结束,他便派人去把他弟弟刘义康给结果了。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事实上,恰恰相反——
一场北伐下来,刘宋国内损失惨重;淮河南北数十万户刘宋军民,或被杀或被掳,侥幸生还者不足百分之一。
这还不是最恼火的,最恼火的是这些人战后回到家乡,看见的是满目疮痍,入眼的是累累白骨。家被毁了,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
刘义隆不是那种没心没肺的人,搞完刘义康,接下来该搞事儿了。
刘义隆下了一道‘罪己诏’,多少承担了点儿责任,然后下令把在战争中表现很差劲的王玄谟等人罢官免职赶出了朝廷;再之后他下令各级政府部门,该节俭节俭,该赈济赈济,该免税免税,力图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力。
那段时间,坦率的说,刘义隆的日子过的比较糟心的;因为各方面报上来的基本上没什么好消息。
这种懊糟的日子,一直过到公元452年春节;这天,外交部公文照例递到了刘义隆案头,刘义隆照例御览一番;览完,刘义隆心头的雾霾一扫而空。
怎么呢?
拓跋焘死了。
刘义隆还阳了,我去,没想到啊!
您猜这伙计的第一反应是啥?
四个字:再度北伐!
是,北伐,您没看错,这伙计又要北伐了。
不过,当他把北伐的想法儿交给大臣们讨论时,看到的是一幅幅拧巴的面孔。
不拧巴才怪呢,政治上,上次北伐还没伐出个子午卯酉,就被人家踢着屁股赶回了江南,政府威信荡然无存;军事上,大量的士兵阵亡,装备损失惨重;民生上,北魏军所过之处,赤地千里,之前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儿家底儿被席卷一空;这会儿您说您又要北伐?!
但是,这话还说不出口;皇上正在兴头儿上,你‘哗’一瓢凉水下去;您不怕把皇上激着?因此朝堂之上,无人开口;既不说赞成,也不说反对;众大臣不约而同,眼观鼻、鼻观心,心观脚面儿。
看着要冷场,刘义隆有点儿不爽了,这特么几个意思?今儿你们不发言,谁也别下班儿。
他这么一逼,大臣们不好装聋作哑了;可这种摆明要触霉头的话,凡是老奸巨猾的肯定不会说;瞟来瞟去,众人把目光集中到一个大臣身上。
被众大臣定眼儿观瞧的大臣名叫何偃,时任太子中庶子。
多说一句,何偃的老爹是刘义隆早年的心腹之一何尚之;而小何同志现在算是太子刘劭的铁杆儿。
何偃看着满朝大臣都眼睁睁的盯着自己看,被看毛了;心说你们这帮孙子,这黑锅你们不背让我背。
可这话没法儿说,因为顺着众大臣的目光,他发现刘义隆也盯上他了。
好吧,那就说两句吧;何偃说,皇上,北伐之事,咱是不是从长计议啊!知道您雄心壮志,但现在咱北伐确实有很多不利因素,咱得面对现实不是?!要不咱再缓缓,等国力再恢复恢复咱再北伐?
何偃的话说的尽量委婉,小心翼翼的拿捏着分寸。但是,众大臣此时其实办了件蠢事儿,反对北伐的话让谁说,都不该让何偃说。
怎么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何偃是太子的人,而刘义隆和太子,不对付!
不知道大胸弟们还记不记得,就在上次刘义隆北伐,被拓跋焘抓了个机会就打了反击,然后兵临长江那次,拓跋焘军威盛大的同时向江南派出了使者,刘义隆这边儿廷议,到底要不要和。那次会议上,太子刘劭公然要求,要把刘义隆的亲家老头儿、主战的江湛杀掉。后来是刘义隆自己把责任揽过去了,那场争论算是不了了之。
现在何偃尽管语气和蔼,但意思终究还是反对;刘义隆怎么会听。
因此等何偃说完,刘义隆觉得民主过了,接下来就该集中了;于是老刘同志当场下诏,再度向北魏宣战,他在诏书中称,北魏拓跋一门骨肉相残,国内离心离德,正是北伐的好机会,朕意已决,由刘义恭、刘义宣负责,东西呼应,出师北伐。
简单说一句吧,这次北伐毫无亮点,不论是战役规划还是军事部署,基本上沿用了上次北伐的套路;而且准备的还不如上次充分。因此,这次北伐失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公元452年5月,宋军出师,到8月,宋军便因粮尽不得不全线撤退。好在这次北魏方面正在闹家务,朝廷上的众位大佬们谁也没心思理会战场上的事儿,北魏军象征性的追击了一下,便撤回了原防地。否则,宋军极有可能要吃更大的亏。
刘义隆算是再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然而,没等刘义隆从战争失利的阴霾中缓过劲儿来;一件更沉重的打击犹如一记重拳,呼到了他的脑袋上——
刘义隆发现,太子刘劭和始兴王刘浚,竟然暗中施妖术诅咒自己!
这就是刘宋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
肿么回事儿呢?
这话就得从刘义隆的女儿,太子刘劭的亲姐姐、东阳公主刘英娥说起了。
刘英娥是刘义隆的嫡长女,她妈是刘义隆的皇后袁齐妫。
按说这位刘大公主都这身份了,天潢贵胄的,应该有很高的素质吧;呵呵,这事儿就这么怪,身份贵重的东阳公主刘英娥偏偏长了一颗八卦的心。跟现在那些痴迷星座、星象、血型的小女生一样,刘英娥对一切超自然现象都表现出一副如饥似渴的求知欲。
公元450年那次北伐之后,社会上民生凋敝,做为刘宋的大BOSS,刘义隆觉得有必要做个艰苦朴素的榜样,因此有段时间刘义隆自己在宫中养蚕。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刘义隆不管真的假的吧,反正他这么一干,养蚕变成了刘宋国内的流行时尚,家家养蚕,户户纺织。
老爹做了榜样,刘英娥自然也不能不养,否则不就成了政治不正确了。这天,刘英娥的贴身婢女,此人名叫王鹦鹉,兴冲冲的跑回来跟刘英娥说,她发现宝了。
刘英娥就问啥玩意儿;王鹦鹉说,她在宫里发现个戴罪的宫女儿,此人不仅会养蚕,而且据说还能‘通灵’。
后一句话引起了刘英娥的兴趣,you say what?还有这人,麻利儿带来,我瞧瞧。
这个据说会通灵的人是谁呢?这是个女巫,名叫严道育;这人进宫的原因挺逗B,她老公抢劫,赶上严打被抓了;做为罪犯家属,严道育就被逮进宫里,干些粗活。
刘英娥听王鹦鹉说,宫里藏龙卧虎,居然还有个能沟通阴阳两界的主儿,当即来了兴趣,就跑去找她爸,说你把这人儿给我吧。
一个宫女儿值个肾,刘义隆便点头儿让刘英娥把严道育带走了。
二人回到刘英娥的公主府,不等刘英娥发话,这个严道育抢先便说,公主乃大富大贵之人,像您这样的人,神仙都要高看一眼;您擎好儿,今晚上就会有硬货献给您(“天神将赐予公主道符。”)。
什么硬货呢?
据史料记载,当天晚上,公主躺在床上数羊,就看到一串形同萤火的光从外面破窗而入,忽忽悠悠的进了一个箱子;刘英娥大惊,赶忙起床打开箱子一看,本来空空如也的箱子里此时多了两颗夜明珠。
这事儿真的假的,反正史书上有那么一笔;但如果让在下看,这事儿十有八九是严道育跟刘英娥身边儿的人串通好,变了个魔术给这位公主奶奶看。
不过不管你信不信吧,反正刘英娥是信了,于是开始到处替严道育背书。
一来二去,姐姐身边儿有个大仙儿的消息可就传进了太子刘劭的耳朵儿里。
刘劭不由得心里一动。
要说一句的是,这会儿,这位太子爷正郁闷呢。
那位说了,刘劭有啥好郁闷的?
这个吧,其实他跟北边儿已经走了的拓跋晃郁闷的是同一件事儿:啥时候接班!
刘劭是公元426年生人,到这一年(公元453年)27岁了;而且刘劭6岁的时候,就被他爹立为太子,至今,他这太子爷已经当了21年了。
咱前面聊北魏的时候,说过拓跋晃;跟这儿再叨逼几句,其实自古以来,太子或者叫储君,其实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看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尊崇无比,但其实是苦逼无比。
在现任皇帝面前,太子既不能表现的太能干,又不能表现的太窝囊。
太能干,老皇帝没有安全感;典型的例子就是李渊和李世民。开国之君居然最后却混成了太上皇,古往今来,也算是蝎子巴巴—独一份儿了(如果您乐意,可以往近了想想;看看那些亲密ZY们的都是啥下场)。
太窝囊,一方面其他兄弟虎视眈眈,另一方面老皇帝会想将来这花花世界,万里江山总不好交给一个窝囊废吧。这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应该算是康熙爷跟他那位二阿哥胤扔了。
因此太子这个位置,需要极高的平衡艺术和演技。
怎么办?
一个字:熬!
熬到老爹走的那一天。
而现在,刘劭不想再熬了。
一方面,21年的太子当下来,给刘劭整的是身心俱疲;另一方面,刘劭跟刘义隆很多政见都不和,而且跟后者的亲信们,比如江湛、徐湛之等人的关系已经是势同水火,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在这样的条件下,刘劭想要顺利接班儿,那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大。
于是,刘劭开始动歪歪心眼儿了;既然老爹一时半会儿的死不了,说不得只好帮你一把了。当然,这可是个绝对的技术活儿,弄不好打不着狐狸反倒惹上一身骚。而就在刘劭纠结踌躇的时候,姐姐身边儿来了个‘神人’的消息儿传进了他耳朵里。
刘劭眼前一亮。
这要是能借‘神人’之手,把自己的老爹于无影无踪中搞死可就太好了。
于是,不读书不看报不学科学发展观不做中国梦的刘劭同学,也干起了农村妇女扎小人的勾当(“以玉人为上形像,埋于含章殿前。”)。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