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病毒在江西攻城略地,一些地区的疫情来源显得扑朔迷离。
吉安吉水报告首例感染者后,相邻县区发布的紧急风险提示曾坦言:“疫情来源不明,存在一定隐匿性和社会传播风险”。
然而,近一周时间过去了,对普通民众来说,吉安多地的疫情源头似乎仍然不明。
由此引发的种种传言在社交媒体传播,一些网友甚至相互猜疑、相互指责。
这种情况,在疫情防控的第三年仍在发生,实在不应该。
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发布的滞后。
疾控专家介绍,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协助溯源病毒、监控病毒变异趋势、掌握病毒的发展方向,是应对新冠病毒的杀手锏。
近期发生大规模疫情的全国各城市,都相继公布了基因测序结果。
9月4日,贵阳市第三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贵阳市本次疫情毒株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2.76变异毒株,与当前西藏、成都等地流行毒株相同,该毒株相对其他毒株传播力更大、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9月3日介绍,近期,深圳新增本土病例感染的以奥密克戎BA.5变异株为主。
从病毒学特征来看,BA.5变异株比BA.2变异株具有更强的复制和传播能力。研究还表明,BA.5变异株可以在2分钟左右进入宿主细胞,20-30分钟左右在上呼吸道呈现指数复制,12-24小时后在感染细胞中释放成熟的病毒颗粒,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开始排毒,并通过飞沫、气溶胶等方式进行传播。
反观江西,相关地区迟迟没有公布病毒基因测序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7月17日,南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二十四场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江西各涉疫地区均没有再召开过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此后的信息发布渠道,改以涉疫地区所在地的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为主,相关通报并未涉及基因测序结果。
7月17日,南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谣言止于公开,防控需要科学。
公安、公卫、工信等部门借助大数据的协调联动,固然能够精准快速锁定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但在一些没有疫情处置经验的县区,由于人手和资源的不足,也容易造成疫情防控的“时间差”。
这种情况下,所有普通市民的参与、配合,就显得更加重要。
病毒在不断变异,防控手段需要适时调整;
只有信息即时通报,才能让所有人感知风险,从而主动防控,不浪费宝贵的防控时间窗口。
赣州宁都的疫情如果明确从广东深圳输入,当地的防控策略是否有必要相应调整?
吉安的疫情从何而来?明确来源之后,防控措施是否也有必要进行优化?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基因测序结果和溯源信息的及时公布。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